《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秦朝》基礎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戰國后期,荀子到秦國訪問,“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觀其士大夫……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這則史料可以用來佐證( )。
A.統一逐漸成為時人共識 B.良好的吏治利于秦的崛起和統一
C.百家爭鳴局面即將結束 D.秦國率先消除分封制帶來的積弊
2.春秋戰國時,秦國地處西陲,長期與西戎為伍,但最終卻取得了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項能夠構成秦國開創歷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戰國七雄中( )。
A.地理位置比六國優越 B.長期與周邊民族交流
C.置身于諸侯紛爭之外 D.制度的變革卓有成效
3.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道:“制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皇權專制與分封制 B.世襲制與中央集權制
C.皇帝制度與世襲制 D.宗法制與郡縣制
4.秦朝時,中國完成了從“一個天下、許多國家、獨立主權、供奉天子”的分封制向“一個天下、一個國家、中央集權、分級管理”的郡縣制的轉變。這種轉變( )。
A.消除了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B.使得官僚制度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
C.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 D.是減少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之一
5.史學家錢穆認為:“秦滅六國……此乃古代貴族封建勢力之逐漸崩潰……直至漢興,始為中國史上平民政權之初創。”促使封建勢力崩潰到平民政權創立轉變的關鍵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郡縣制的推行
C.刺史制的建立 D.科舉制的確立
6.統一中國后,秦朝政府采取了統一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在歷史上有積極意義。秦朝政府的這些措施的功能是( )。
A.國家人民安全 B.加強對社會的管理
C.實行嚴格的階級統治 D.對邊疆的控制
7.“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評價主要是針對秦始皇( )。
A.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B.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與交融
C.統一了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
D.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8.司馬遷寫《史記》,有關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史實多有錯誤,而秦國的歷史就相對精確詳實,這是由于有關東方六國的史料缺失所致,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可能是( )。
A.東方六國文化相對落后 B.秦朝統一焚燒詩書
C.百家爭鳴導致學術分歧 D.秦末戰爭破壞嚴重
9.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有一段空隙,上面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比喻歷史上的“楚漢之爭”。這場戰爭的性質屬于( )。
A.秦末反封建農民戰爭的再繼續 B.劉邦反抗項羽殘酷統治的正義斗爭
C.爭奪全國封建政權的斗爭 D.項羽為維護農民利益同劉邦的斗爭
10.有學者指出就綜合國力來講,秦國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質資源不一定較六國強,但秦王能限度地調動一切資源,通過一級一級的組織把權力集中于君王,整個國家被組織成為一臺高效有力的戰爭機器,進而一口一口地將六國吞噬掉。該學者意在說明秦統一全國的重要原因是( )。
A.綜合國力的增強 B.郡縣制的普遍推行
C.君主權力的強化 D.統治者的雄才偉略
11.秦漢以后中國存在一種“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現象,官員和胥吏的職位均不得襲,但胥吏卻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瑣、官員不熟悉政務之機,使其職位實際成為自家“封建”領地。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 )。
A.官僚政治的弊端 B.君主專制的強化
C.中央集權的削弱 D.割據勢力的膨脹
12.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認為“自秦漢以來的郡縣政治,到今天民國時代還存在,中國之永為一統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材料表明郡縣制的主要作用是( )。
A.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 D.是中央集權制形成的重要環節
13.關于中國封建專制的基本特征,史學家白鋼認為:政治上的表現,一是有權就有一切,二是家長制,三是官僚政治;經濟上的表現,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其經濟基礎,二是以自然經濟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產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義,一是天命觀。其中“有權就有一切”“家長制”“官僚政治”歷史根源分別是( )。
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皇叔制、宗法制、分封制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 D.皇權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
14.馬克斯·韋伯指出:官僚體系的特點是理性的共同體行動,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夠形成一種凌駕性權力,“專制君主在面對官僚之優越專門知識時,也有同樣的無力感。”這說明( )。
A.制衡機制得到逐步完善 B.專制君主不乏理性成份
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專制 D.君權受到儒家道德約束
15.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秦簡,為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在《法律答問》中有一條律文:私自移動田界(“盜徙封”),要判處“耐”刑(剃去髯發,表示犯罪)。這一規定( )。
A.可以用來佐證秦律極其嚴苛 B.說明土地私有,嚴禁兼并
C.有利于維護封建土地私有制 D.有利于鞏固統—多民族國家
二、材料分析題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賈誼《過秦論》
材料二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一六國后,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收繳了天下的金屬兵器,鑄“金人十二”;“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歷時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發徭役百余萬,修筑長城;數次移民戍邊,動輒數萬家,如“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云陽”;頒布“挾書律”,焚書坑儒等。
(1)根據材料一分析,當時天下士民百姓對秦統一天下持什么態度。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態度?
(2)材料二所顯示的這些史實在戰亂紛繁的春秋戰國時期能出現嗎?在秦朝能夠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據以上材料,簡要闡述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材料中“其百吏……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等信息反映出秦國良好的吏治,這種現象有利于秦的崛起和實現統一,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反映人們對于統一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百家爭鳴局面的發展狀況,排除C項;這種良好吏治不能佐證秦國率先消除分封制帶來的積弊,排除D項。
2.【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秦國能夠滅六國,一統天主要原因是商鞅變法增強了秦國的實力,奠定了統一的物質基礎,故D項正確。秦國地處西陲,地理位置并不優越,故A項錯誤。BC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選D項。
3.【答案】C。解析:“朕為始皇帝”體現了皇帝制度,“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體現了世襲制。故選C項。
4.【答案】B。解析:題干提及分封制向郡縣制的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帝任免郡縣長官以及郡縣對中央負責,實現了血緣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變,使得官僚制度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故選B項;郡縣制下有七國之亂、藩鎮割據等,這是由小農經濟的分散性決定的,排除A項;秦朝未出現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排除C項;官僚政治下,官僚無獨立自主權,易人浮于事,且官僚服從于皇帝,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決策失誤,排除D項。故選B項。
5.【答案】B。解析:A項據材料中“秦滅六國……此乃古代貴族封建勢力之逐漸崩潰”可知其封建勢力指的是分封制的崩潰,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故A項排除;B項“封建勢力崩潰”即是分封制崩潰,貴族政治走向崩潰,“平民政權創立”指的是官吏由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封建勢力崩潰到平民政權創立”即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而郡縣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故B項正確;C項刺史制是監察制度,與題意無關,故項排除C項;D項科舉制是選官制度的改革,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D項排除。故選B項。
6.【答案】B。解析:秦朝統一后為鞏固統治,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題干所列為秦朝加強社會管理、鞏固統治的經濟和文化措施,故B項正確。
7.【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并吞戰國,海內為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被稱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故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績,“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是秦統一的影響,B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統一了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統一后在經濟上的措施,C項不符題意,排除。“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秦統一的影響,D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選A項。
8.【答案】B。解析:B項,秦朝焚書坑儒導致東方史料缺失。故B項正確;A項,與題目無關。故A項錯誤:C項,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與題目無關。故C項錯誤;D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與題目無關。故D項錯誤。故選B項。
9.【答案】C。解析: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也就是說“楚漢之爭”是一場爭奪全國封建政權的斗爭,故選C項;A項說的只是表面現象,而不是實質問題,故排除;B項戰爭雙方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爭,故排除B項;D項二人均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故排除D項。故選C項。
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國能夠統一的重要原因是國家權力逐漸集中于君王,利于集中全國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戰爭,故選C項。
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廢分封、行郡縣,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官員的職位不再世襲,中央到地方的官員均由皇帝任免。但因為地方日常工作程序繁瑣、官員不熟悉政務,往往需要依靠熟悉地方政務的胥吏,從而造成了“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現象,這勢必造成久居地方的胥吏成為大的地方勢力和利益,對統治不利,這體現了官僚政治的弊端,故A項正確;材料與君主專制的強化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中央集權的削弱,且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呈加強的趨勢,故C項錯誤;“割據勢力的膨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項錯誤。
1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郡縣政治……中國之永為一統一國”可知,郡縣制有利于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C項符合題意。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故不選A項;BD兩項題干沒有體現,排除。故選C項。
13.【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權制的特點是皇權至上和皇帝獨尊;家長制的紐帶是宗法血緣關系;官僚政治體現的是中央集權制度,政府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D項符合題意;三公制屬于官僚政治的表現,AC項排除;無皇叔制的說法,B項排除。故選D項。
14.【答案】B。解析:材料“官僚體系的特點是理性的共同體行動”“就能夠形成一種凌駕性權力”體現的是官僚體系可以通過理性的共同行動來對專制君主形成制衡,說明的是專制君主不多理性成份,B項正確。
1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私自移動田界(盜徙封),要判處耐刑”可知,秦朝的律令旨在維護土地私有,C項正確;材料反映秦律維護封建土地私有制,沒有體現秦律極其嚴苛,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B項;秦朝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16.【參考答案】
(1)支持(擁護、歡迎)態度。秦朝的統一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政治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不能。
原因:國家統一,國力強大;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政令統一,便于國家集中力量
(3)積極影響: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完善和加強。②有利于國家統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實施一些重要措施,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③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社會秩序。
消極影響:①中央集權制度下形成的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政治腐敗,激化社會矛盾。②為維護君主專制而推行的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會摧殘文化,如焚書坑儒。
(責任編輯:李明)
- 2025河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聯考開封市教育類崗位考察公告
- 2025年6月廣東深圳市福田區區屬公辦中小學招聘教師筆試成績及資格復審公告
- 2025上海外國語大學三亞附屬中學第一次招聘資格審查和入圍體檢人員名單公告
- 2024遼寧遼陽市部分學校招聘擬聘用人員公示(第二批)
- 2025湖南懷化市鶴城區選調區外在編教師面試名單及面試事項公告
- 2025河北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招聘中小學教師面試公告
- 2025海南三亞市直屬學校赴高校面向應屆畢業生招聘教師第一批擬聘用人員公示(第18號)
- 2025海南三亞市教育局直屬公辦學招聘教師筆試成績、筆試合格分數線、取消部分崗位招聘計劃及資格復審相關公告(第3號)
- 2025江蘇南京市建鄴區教育局所屬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棟梁學校招聘高層次人才擬聘用人員名單公示(二)
- 2025四川綿陽江油市事業單位選調工作人員(教師崗位)考試總成績和體檢有關事項的公告